國務院辦關于政務數字化連續印發了三個文件:《關于建立健全政務數據共享協調機制加快推進數據有序共享的意見》(國辦發〔2021〕6號)、《關于加強數字政府建設的指導意見》(國發〔2022〕14號)和《關于印發全國一體化政務大數據體系建設指南的通知》(國辦函〔2022〕102號)(以下簡稱《指南》)。
一、《指南》內容概要
《指南》內容包括五大部分:建設背景、總體要求、總體架構、主要內容和保障措施,將各部分的核心要點梳理如下:
建設背景:介紹了現狀、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問題?,F狀是政務數據的管理職能基本明確,資源體系基本形成,基礎設施基本建成。取得的成效有(1)經濟調節方面,利用大數據加強經濟監測分析,提升研判能力;(2)市場監管方面,通過數據共享減輕企業負擔,提升監管能力;(3)社會管理方面,推進城市運行“一網統管”和社會信用體系建設;(4)公共服務方面,促進政務服務模式創新,提升辦事效率;(5)生態環保方面,強化環境監測和應急處理能力。存在的主要問題有(1)政務數據統籌管理機制有待完善;(2)政務數據共享供需對接不夠充分;(3)政務數據支撐應用水平亟待提升;(4)政務數據標準規范體系尚不健全;(5)政務數據安全保障能力亟需強化。
總體要求:介紹了指導思想、基本原則、建設目標和主要任務。指導思想是建立健全權威高效的政務數據共享協調機制,整合構建全國一體化政務大數據體系,營造良好數字生態,推進政務數據開放共享、有效利用,不斷提高政府管理水平和服務效能,為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提供有力支撐?;驹瓌t是(1)堅持系統觀念、統籌推進;(2)堅持繼承發展、迭代升級;(3)堅持需求導向、應用牽引;(4)堅持創新驅動、提質增效;(5)堅持整體協同、安全可控。建設目標是2023年底前,全國一體化政務大數據體系初步形成,基本具備數據目錄管理、數據歸集、數據治理、大數據分析、安全防護等能力,數據共享和開放能力顯著增強,政務數據管理服務水平明顯提升。到2025年,全國一體化政務大數據體系更加完備,政務數據管理更加高效,政務數據資源全部納入目錄管理。政務數據質量顯著提升,“一數一源、多源校核”等數據治理機制基本形成,政務數據標準規范、安全保障制度更加健全。主要任務是統籌管理一體化,數據目錄一體化,數據資源一體化,共享交換一體化,數據服務一體化,算力設施一體化,標準規范一體化,安全保障一體化。
總體架構:全國一體化政務大數據體系包括三類平臺和三大支撐。三類平臺為“1+32+N”框架結構?!?”是指國家政務大數據平臺,是我國政務數據管理的總樞紐、政務數據流轉的總通道、政務數據服務的總門戶;“32”是指31個?。ㄗ灾螀^、直轄市)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統籌建設的省級政務數據平臺,負責本地區政務數據的目錄編制、供需對接、匯聚整合、共享開放,與國家平臺實現級聯對接;“N”是指國務院有關部門的政務數據平臺,負責本部門本行業數據匯聚整合與供需對接,與國家平臺實現互聯互通,尚未建設政務數據平臺的部門,可由國家平臺提供服務支撐。三大支撐包括管理機制、標準規范、安全保障三個方面。
主要內容:充分整合現有政務數據資源和平臺系統,重點從統籌管理、數據目錄、數據資源、共享交換、數據服務、算力設施、標準規范、安全保障等8個方面,組織推進全國一體化政務大數據體系建設。(1)統籌管理一體化,建立完善政務大數據管理體系,建立健全政務數據共享協調機制;(2)數據目錄一體化,全量編制政務數據目錄,規范編制政務數據目錄,加強目錄同步更新管理;(3)數據資源一體化,推進政務數據歸集,加強政務數據治理,建設完善數據資源庫;(4)共享交換一體化,構建完善統一共享交換體系,深入推進政務數據協同共享;(5)數據服務一體化,優化國家政務數據服務門戶,加強政務大數據基礎能力建設,加大政務大數據應用創新力度,推進政務數據資源開發利用;(6)算力設施一體化,完善算力管理體系,建設國家主備節點,提升算力支撐能力;(7)標準規范一體化,加快編制國家標準,協同開展標準體系建設,推進標準規范落地實施;(8)安全保障一體化,健全數據安全制度規范,提升平臺技術防護能力,強化數據安全運行管理。
保障措施:(1)加強組織實施;(2)推進數據運營;(3)強化督促落實;(4)鼓勵探索創新。
二、《指南》內容理解
《指南》內容包括五大部分,作為一個建設指南,主要內容俱全,之間的邏輯關系清晰。為了加深對《指南》的理解、掌握并落實,以下對《指南》的目的意義、實施計劃、社會經濟和環境效益,建設目標指標體系,以及將會發生和面對的問題等,做進一步深入的量化分析。
就目的意義而言,不僅是解決數字政務工作的痛點,提高政務工作的效率和質量,更重要的是體制和組織的變革,以及對社會經濟發展的推動作用。建設一體化政務大數據體系,將發生的明顯的變化有:(1)等于去中間層或減少中間環節,必然導致政府組織和決策方式的改變,如上海成立了城市運行中心;(2)各關聯主體之間是透明的,包括政府部門內、政府與企業和公眾之間,沒有了弄虛作假的土壤和空間,社會誠信度必然會增加;(3)一體化組織透明,做到公開、公平,可避免腐敗,減少糾紛,有利于社會穩定;(4)減少關系成本,有更多時間用在創造新價值上,提升全社會運行效率;(5)一體化大數據系統的背后是政府、企業和公眾關系的一體化,有利于社會發展的統一管控和安定團結。
就實施計劃而言,全國推行一體化大數據體系,需步調一致,并有統一的行動計劃,主要內容包括:(1)省、市、縣、城鎮層級結構,是從上向下,還是從下向上;是全面鋪開,還是先點后面??尚械淖龇ㄊ墙y籌規劃分步實施;(2)規劃要做到科學合理,參與規劃的專家必須有代表性,來自不同的地區和組織,包括學院派、務實派等,尤其是有實戰經驗的;(3)現有組織中沒有一個部門有此職能,可借鑒上海市的做法,成立一個新的組織作為建設和運維管理主體;(4)集中優勢資源,先突破一個或幾個有代表性的點,然后總結成模板復制,避免重復和浪費;(5)采取共建的模式,因涉及全國方方面面和各行各業,不是一個企業和組織能勝任和完成的,需組織各方專家代表合作完成,要按照運維的要求來建設(即建的時候就要考慮怎么用,提前明確運維模式);(6)做好關鍵節點管控,考慮到可能有的阻力和風險,并有預防和化解辦法。
就效益分析而言,效率和質量的提升,最終還是落到綜合效益的提升上,包括經濟、社會和環境效益,主要內容包括:(1)明確以綜合效益為目標,而不是某方面的效益,需權衡三大效益之間的關系,并制定指標體系;(2)三大效益中,經濟效益比較直觀,社會和環境效益依次遞增,要在指標體系制定時體現;(3)效益與建設和運維模式有關,一體化大數據體系是一個龐大的系統工程,建設運維需要多家專業化公司合作完成,在沒有成功經驗的情況下,需重視投入產出設計和分析論證工作;(4)大數據是數字經濟的重要生產要素,計算效益時,不但要挖掘大數據的價值,而且不能受傳統經濟學的局限,如產業融合是數據的融合,數據融合就形成了閉環,大數據挖掘就沒有了邊界,即增效沒有了邊界;(5)數據掌握在政府手里,利用好大數據將是政府的一項重要職能,這是現有體制中所不及的,需打破傳統政治經濟理論,通過開展體制、組織和經濟理論創新研究來解決。
就將會面對問題而言,一體化政務大數據體系建成后,將帶來一系列的變化,先做預測以便提前準備,主要有:(1)政府人員編制大幅度縮減,可分步進行,參考企業減員可達70%以上的話,會有大量公務員需要分流和安置;(2)銀行與稅務局數據打通,徹底堵住偷漏稅現象,不但國家稅收有了保障,更重要的是引導企業進入正常經營軌道,促進共同富裕政策落實,提升產品和企業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;(3)一體化政務大數據體系建設任務艱巨,顛覆我們正常的判斷和認知,需要把現有信息和數據平臺統起來,并進一步擴展數據的收集范圍和深度,涉及到各行各業。即要對現有政務平臺進行升級和擴展,同時連接各垂直行業平臺,其中的工作量和難度會超過我們的預期;(4)建成后面對的問題是運維,運維內容量、管理跨度和復雜程度史無前例,沒有可參考和借鑒的案例和示范,既需要專業跨界技術團隊,更需要復雜巨系統管理團隊;(5)數據安全問題越來越突出,數據是關聯的和閉環的,涉及每一個公民和整個國家,一旦有數據外泄,造成的損失難以估量。
全國一體化政務大數據體系建設的意義遠超過建設本身,不但是為了推動政府工作效率和質量提升,更重要的是推動體制的變革和社會的發展,以及產業和企業的數字化升級,實現降本、增效、提質、綠色和安全之目的,將成為國家發展的一個里程碑。
一體化政務大數據體系是個巨系統和新生事物,全國政務實現“一網統管”,大家都沒有經驗,制定本建設指南是第一步,最終目標是用,即能滿足運維需求。在沒有運維經驗的人員參與建設,或倒逼建設指南與計劃的情況下,完成《指南》中明確的2023和2025年兩個節點目標,是擺在我們面前的艱巨任務。過程中需要做好更新迭代和完善的思想準備,只要我們攜起手來共同面對,相信國家的力量,可以克服一切困難,實現預期的目標。